唐玄宗真迹在台北故宫展出,这字非人臣能写出,网友:“大唐雄风”!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2:41 点击次数:195
说到擅长书法的皇帝,人们最先想起的往往是宋徽宗赵佶、康熙、雍正这几位,而像真正的高手,比如唐太宗、武则天、唐玄宗、宋高宗等,则“人掩其书”,被大众忽视了。尤其是唐玄宗李隆基,我们热衷于谈论他与杨贵妃之间的故事,叹息“安史之乱”,但几乎没人关注他的书法。
图片
唐玄宗自幼习字,他继承了太宗以来历朝所藏书法,尤其是二王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薛稷、钟绍京等人的法帖,朝夕临习。而且相比于祖上,唐玄宗在继承王羲之笔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,以横势取代纵势,以雄健替代妍美,影响了李邕、徐浩、苏灵芝、颜真卿、米芾、苏轼等大师。
图片
米芾有一件作品,名为《鹡鸰颂》,此作正是临摹的唐玄宗同名作品。《鹡鸰颂》是玄宗唯一存世的书法墨迹,如今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“镇馆之宝”之一。清人王文治点评:“帝王之书,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,非人文臣者所能模仿,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越的时代。”有网友评价“这才叫书法,这才是'大唐雄风’!”
图片
《鹡鸰颂》应是玄宗中年作品,完成于开元七年(720年)前后,笔力深厚,风格成熟,记录宫廷里飞来大量鶺鴒的情景,以此寄托兄友弟恭之情。此作纵24.5厘米,横184.9厘米,由四张纸拼接而成,共43行、331个字,字径大小约3.5厘米,卷末有草书“勑”字及玄宗花押以及蔡京、蔡卞、王文治三跋。
图片
我们能看得出唐玄宗此作受初唐四家、《圣教序》以及唐太宗笔法影响。以中锋行笔为主,起笔多藏锋圆厚,逆锋入纸后缓缓右行,中段略提显灵动,兼具虞世南的温润与褚遂良的劲健。转折处方圆兼济。
图片
《鹡鸰颂》结字宽博端庄,中宫紧实而四面舒展,遇笔画繁简不同,随势赋形,疏密对比强烈却不显突兀,有的字似斜反正。全帖每行字数不等,字间距疏朗,行距宽绰,形成“主次分明,节奏和缓”的韵律感,整幅长卷如帝王仪仗,整齐中见变化,庄严中含温情。
图片
《鹡鸰颂》为难得的唐代墨迹真本,墨色层次丰富,浓墨重按时尽显华贵,枯笔飞白又凸显苍然。全篇墨色随书写节奏自然变化,无刻意造作,浓墨处见帝王的雍容,淡墨处显书家的清逸,将晋人之潇洒平和、唐人之严谨细腻以及帝王的自信华贵融于纸面。
图片
将此作临摹通透,我们便能学到晋唐行楷书的正宗笔法,矫正写字时出现的板滞、匠气、单薄等弊病,值得毕生学习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